鎧裝層在電纜溝中的排列規則需綜合考慮機械保護、散熱性能、電磁干擾及施工維護等因素,以確保電纜長期穩定運行。以下是針對電纜溝中鎧裝層排列的系統性規則及操作要點:
一、排列原則
機械防護優先
鎧裝層應朝向可能受到機械損傷的方向,例如電纜溝壁、重物堆放區或車輛通行路徑。
對于直埋段電纜溝,鎧裝層需統一朝外(遠離溝底中心),以抵御土壤壓力及石塊沖擊。
散熱與通風優化
鎧裝層間需保留間隙(≥電纜直徑的1/5),避免密集排列導致熱量積聚。
多層電纜溝中,上層電纜鎧裝層與下層電纜絕緣層間距應≥100mm,防止熱輻射疊加。
電磁干擾控制
高壓電纜(≥110kV)與低壓控制電纜分層敷設,高壓電纜鎧裝層接地需獨立,避免感應電壓干擾。
三相電纜應按“A-B-C”相序排列,鎧裝層接地線連接點間距≤50m,減少環流損耗。
二、分層排列規則
單層電纜溝
單根電纜:鎧裝層朝向溝壁側,電纜中心距溝壁≥150mm。
多根電纜并排:鎧裝層交替朝向左右兩側,相鄰電纜間距≥電纜直徑的2倍。
示例:3×240mm2鎧裝電纜并排時,間距應≥240mm(電纜直徑約60mm,2倍為120mm,但實際需考慮彎曲余量)。
多層電纜溝
上層電纜:鎧裝層朝下,避免上方落物直接沖擊。
中層電纜:鎧裝層朝兩側,平衡機械應力。
下層電纜:鎧裝層朝上,但需加裝橡膠墊層(厚度≥10mm)緩沖壓力。
層間間距:上下層間距≥300mm,同層電纜間距≥150mm。
三、特殊場景排列要求
轉彎段處理
電纜彎曲半徑需≥15倍電纜直徑(如240mm2電纜彎曲半徑≥900mm)。
鎧裝層在彎曲外側需預留松弛量(彎曲段長度增加5%~10%),防止拉伸斷裂。
轉彎處加裝玻璃鋼護套(厚度≥2mm),護套與電纜間隙填充砂漿。
接頭區域排列
接頭兩側1m范圍內鎧裝層需用不銹鋼扎帶固定,間距≤200mm。
接頭盒下方加裝支撐架,避免鎧裝層受力導致接頭松動。
交叉跨越處理
不同電壓等級電纜交叉時,高壓電纜鎧裝層在下,低壓電纜在上,交叉間距≥200mm。
交叉點用防火隔板(耐火極限≥1h)分隔,防止火災蔓延。
四、接地與固定規范
鎧裝層接地
每段電纜鎧裝層需獨立接地,接地電阻≤4Ω(土壤電阻率高地區可放寬至10Ω)。
接地線采用多股銅導線(截面積≥25mm2),與鎧裝層連接點需鍍錫處理。
固定方式
直線段:每隔1.5m用鍍鋅鋼制卡子固定,卡子與鎧裝層接觸面需涂導電膏。
斜坡段:固定間距縮短至1m,并加裝防滑墊片(厚度≥3mm)。
垂直段:每層電纜用抱箍固定,抱箍內徑與電纜外徑間隙≤5mm。
五、標識與維護要求
標識管理
鎧裝層朝向用箭頭標牌標注,標牌間距≤20m。
不同回路電纜用色帶區分(如A相紅色、B相黃色、C相綠色)。
定期檢查
每季度檢查鎧裝層固定件是否松動,接地線連接是否可靠。
每年用紅外熱像儀檢測鎧裝層溫度異常,局部溫升≥10℃時需排查原因。
六、典型錯誤案例與糾正
| 錯誤場景 | 后果 | 糾正措施 |
|---|---|---|
| 鎧裝層全部朝同一方向 | 局部應力集中導致鎧裝層斷裂 | 交替朝向左右兩側,彎曲段預留松弛量 |
| 多層電纜溝層間距不足 | 熱量積聚引發絕緣老化 | 上下層間距≥300mm,加裝通風孔 |
| 接地線截面積不足 | 感應電壓導致人員觸電 | 接地線截面積≥25mm2,定期測試接地電阻 |
| 交叉跨越未用防火隔板 | 火災蔓延至其他回路 | 交叉點加裝耐火極限≥1h的隔板 |


